派利文库

派利文库

当前位置: 主页 > 派利文库

勤练内功才是效益提升之本

更新日期:2020-03-25    阅读:1752 次

一、创新管理出效益 

    企业效益的产生取决于开源和节流,如何量化、精细化管理,如何在管理上出效益,就成了工程机械行业相关企业制胜的关键所在。其中,创新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制胜的关键性法宝。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基本归宿。普遍来看,占有的市场空间越宽广,其交易成本肯定就越低,效益就会越高,获利能力就越强。企业以生存、获利、发展为管理的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样才会有竞争的优势,才有足够的资金和空间去发展壮大。


二、如何在管理上出效益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等手段,结合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要通过7个基本方面,即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如何将这些职能融入企业中,这便是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所在。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就更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当务之急。

    规范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任何工作有了规范,那么,在管理思路和业务流程上就能够有所依据。

    标准化是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搞好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等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制定、贯彻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企业管理标准化是其他企业行为标准化的支柱和基础,搞好企业管理标准化对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化将推动建立最佳秩序,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并通过比较来促进内部管理。每一件事情,因为做该工作的员工有所不同,自然效率也不同。通过标准来衡量其工作量,那么该员工就可以通过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准。企业的内部管理产生效益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内部管理工作一定要标准化。

    制度化为内部管理提供制度保证,有了具体的制度规定之后,任何事情的评判标准更加客观,可以减少其中因“人”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观因素,在保证公平性、公开性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减少了主观因素,制度化也会凸显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作用,从而形成“效率优先”的内部竞争,促使公司经营发展的良性发展。在企业内部抓管理,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也需要用更多的关注来督促制度的施行,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持续性。

    程序化是内部管理迈向纵深的有力保障,程序化管理要说明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及其相应的规则系统和前后衔接递进关系,也可以包括运营结果的反馈机制。根据程序来处理事务,能够保证上传下达的畅通准确,也能够避免很多因为职能不清而带来的工作失误。程序化的要求,是建立在企业运转流畅的前提下,能够保证高效率,促进效益。如果出现中间层的断裂,就可能导致越级的沟通,使领导疲于部门间的琐事而消耗精力,降低办事效率。为此,公司管理要程序化,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及时沟通,保证所有环节的流畅性。程序化管理存在于一切活动中,科学制定程序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

三、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效率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永恒主题。强化和引导员工的精细和创优意识,鼓励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劳动,提升劳动生产率。只有企业员工都养成了持续精细和不断创优的习惯,并不断在更高层面上发挥精细和创优才华,企业的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效益才能持续实现更大化。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就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只有成本才能制约价格,为了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控制和降低成本,建立成本倒算机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素质,增强企业全体员工成本意识、竞争意识、节约意识,从而促进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精细化管理出效益 

    粗放型经营的现象在中国企业中随处可见:制订的完整规划无人落实,凭经验和感觉来简单做事;不注重人才资源利用和储备,很难激发各级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创造热情和动力;提升产能只能依靠加班加点等等。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及数据化、信息化的原则,使企业管理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精细化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成本控制。一个实现管理精细化的企业,一般都能够把成本控制得很好。因为,管理的精细化,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品质、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可以把钱省下来,利润自然就创造了出来。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管理上的精细化,自然不能忽视细节。然而,单靠细节决定不了成功,却足以导致失败。缺乏理性、科学、精确、严谨的文化素养和自觉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管理措施会给不同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摆脱这一现状,必须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卓越。点滴做起,细微处着眼,脚踏实地,力争要把每一个细节做到“零缺陷”。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一直坚持到底。企业不仅要不断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工作,还要不断地利用精细化优势来壮大自己,不断运用精细化的分析和规划来修正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策略,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

五、必须加强量化管理 

    管理思想的核心基础,就是“量化”,没有量化做基础,管理就会流于口号化、人云亦云的形式主义,最终是泛泛而谈化。量化管理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

    只有量化的东西,才可以被当作标准来执行,才有了评估、评价标准和达标、创优的依据。量化管理的特点要使目标具体明确,是数据化、标准化和公开化的管理。这样,便于分解和考核评估,管理者和员工都能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并在考核中找到差距和不足,从而得到持续改进。量化指标,可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对自己和他人工作结果的关注度,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可促成有效竞争机制,促进全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量化指标,不断超越才有了标杆及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的动力。量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量化管理是将影响企业运作效果的诸多因素加以分类,设计出可评价的量值,布置工作时以量化的三维要素提出要求:时量、数量和质量。“时量”主要是指完成工作的时间量,“数量”是指完成工作的产值或数量,“质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标准。这3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否则员工在任务执行中必然会有偏差,影响工作质量。

    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检验管理者是否专业化、精细化的一种手段,可以体现出管理者对分管工作的熟悉程度和对目标任务的把握程度。量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对事情发展过程中重要流程步骤及其关键因素进行标准量化,量化管理是一种侧重于过程控制的管理,保证整项工作的结果不会产生根本性偏差。

六、如何向管理及缝隙战略要效益 

    在目前整体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我们企业效益实现增长,必须要有作为,而不是简单的决心加口号。网络信息化时代,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将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效率、节约办公经费、加快反应速度,还可以提供市场信息、辅助企业判断市场、决定营销策略以及打造企业品牌。

    管理其实就是保持企业顺畅运营的程序和优化资源的工具,降低成本、开源节流、堵塞漏洞,就能提高企业效益,这也是管理的本质。管理创新,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起自身崭新的形象,产生强大的竞争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成本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等无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管理运营成本,节省下来的就相当于利润。